top of page

既然來了,就要堅持下去

早療偏鄉外展團隊,深入各鄉鎮

心路早療團隊到偏鄉服務七年多,堅持服務的過程中,有許多的經歷與體悟,一起來看他們真情的分享吧!

要進門,先搏感情

沒有家長願意給孩子貼上「發展遲緩」的標籤,偏鄉服務的重要起點,是如何跟社區民眾經營關係、抗拒的家庭怎麼和他們建立連結等。專業人員要發揮創意,態度要夠柔軟,讓家長願意與心路一起努力。

閉門羹當吃補

隔代教養在偏鄉是常態,「大隻雞慢啼」是阿公阿媽普遍的觀念,不參與、不合作也是常情。因此,到老人活動中心宣導早療,看似奇怪,卻也是工作同仁摸索之後找到的有效方式。

老人活動中心是早療觀念宣導的重要地點。

與家長成為好夥伴

舉辦親子活動,用「看見孩子的發展潛力,為學習紮根」取代「早期發現,早期治療」,讓無論是一般生或潛在特殊生的家長都更願意來分享教養上的困擾,提升他們對療育的接受度,也讓彼此成為互相支持的夥伴關係。

靜待孩子成長

長期耕耘,耐心守候,孩子的成長總是令人驚喜。恩恩每次上課前,總愛嘰哩咕嚕地說著家中大小事,教保員也藉此練習他語彙的豐富度及應答方式。某次,老師生病請假後的課程中,恩恩不同以往自顧自地說,反而問起老師:「妳怎麼那麼久沒來上課?」、「是生病了嗎?」、「妳有去看醫生嗎?」、「那妳生病都好了嗎?」……頓時教保員揚起了笑容,發現恩恩進步了,也學會如何表達關心了。

每個寶貝的成長,是心路團隊最大的喜悅。

2010年,心路走進桃園市復興區,這個美麗、熱鬧,以水蜜桃聞名,終年遊客絡繹不絕的山間小城,早療資源卻極度匱乏,即使發現了孩子的發展有問題,當地也幾乎沒有服務資源可以協助。

但,當心路早療同仁向當地學校、托兒所、衛生所等單位敲門時,獲得的並不是熱烈的歡迎,反而是不置可否的欲迎還拒:「從台北來哦?很遠耶,會來多久?」。長期面對外界資源來了又走,難以長期仰賴,造成偏鄉對外界資源的不信任。

離都會區僅僅一、二小時車程的復興區都是如此,何況是更遙遠的偏鄉?既然來了,就要堅持下去,而且要讓當地也能夠長出早療的知能,這是心路早療偏鄉服務的理想。七年多來,心路逐漸建構了偏鄉服務的模式,並將服務拓展到了二十個鄉鎮,從拓點、發現個案、提供多元化的療育服務模式、連結當地資源網絡、培育早療種子人員、家庭支持,心路知道,不能只是提供點的服務,還要連結線與面,才能讓服務的能量更大,也才能更長久。

bottom of page